
在電影與舞台劇的邊緣,見證了不同的可能與發展
認識CHICAGO是來自於電影,將成功的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是最近的一種流行,
從紅磨坊的成功之後,後面的歌劇魅影、貓、吉屋出租,一直到最新的媽媽咪呀,
都是想要夾帶著廣大觀眾人口與名氣試圖再創佳績的嘗試,
而芝加哥,在雙方比較過後,電影的芝加哥可以說將舞台劇的精神很完整的移轉並且發揮出來,
加了很多分,以致看舞台劇時總不自覺的互相比較、對照。
芝加哥的舞台大概是我看過最窄、也是樂手們最有發揮空間的了,
熟悉的劇情在電影裡是以鏡頭的交錯來處理,而舞台劇上就全看演員的個人魅力了,
以JAZZ曲風和精神貫穿全場的CHICAGO,演員們對於表演的詮釋是很淋漓盡致的,
他展現出了一個想在美國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演員該準備的,
會演、能唱、跳舞好看,這些是一個演員的基本功。
當你看到她們以激烈的動作舞動著、每一字每一句的歌詞仍清清楚楚,
感受不出換氣的間距,同時以一個演員的身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那個時候更能充分的體驗到什麼是專業,還有表演本身為何可以被稱作是專業跟學問的道理,
而歌舞劇能在百老匯如此盛行,成為人們想到時的代名詞,
我認為很大的利基點和可能性其實不是建構在音樂和觀眾群,
而是在演員這個環節有許多出色的人才不斷的誕生,才造就了許多齣能一演十數年以上的長壽劇。
故事的結構本身是很簡單的,在電影中反而更凸顯了故事性和張力,
而劇場上看得完全是現場的感染和演員們的功力,
喜歡JAZZ看過電影想更瞭解CHICAGO的人來看很有趣的,因為難能可貴的,是電影中那些橋段,
很多幾乎是完全從舞台上移植過去,因此視覺上和腦海裡不同的CHICAGO相互檢驗對照,
是很好玩的,也讓我們可以從中比較、驗證舞台與影像的不同可能。
國內電影和舞台劇結合的,印象中只有暗戀桃花源,由表坊的經典劇幕改編,
有林青霞、李立群等人參與演出,但概念上是舞台劇的影像版,而不是藉由舞台劇去完成的電影作品,
反之亦然,舞台劇經常改編經典文學作品,或相關的人氣繪本,如幾米的地下鐵、向左走向右走,
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歌,或是金庸等,雖有相得益彰的感覺,
但心中總是希望能再多一點,多一些變換和想像。
日本在這一方面是很值得我們借鏡的,
她們的舞台劇種類與可能比我們現在所創作的寬廣,
大量改編自漫畫、電玩的網球王子、死神、流星花園等作品,都是夾帶著風潮與時代性的新型態創作,
我深深覺得這樣的變通與商業可能是我們下一階段該努力的,
雖然觀賞人口與製作能力都會是個問題,
但戲劇本來就是一種藉由吸引人口觀賞而演化充滿可能的多元性型態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