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演員的價值,不只在票房更在角色深度的塑造
這是一部說穿了劇情結構很單純的警匪片,融入了猜謎懸疑的元素,
讓一對互相搭檔已久的警探兄弟,在即將退休之際,再次捲入了一場詭異的連續兇殺案,
而最大的賣點就在於兩位影壇留名的影帝演員,勞伯迪尼洛和艾爾帕西諾的首次完整同台演出,
想要看這兩個人在戲中能夠激盪出什麼火花的觀眾,想必比想看這部電影的人來的多更多,
而這個就是演員所能創造的價值。
曾聽過一段描敘演員功力的話,就算是菜單,如果叫安東尼霍普金斯(沈默的羔羊、長日將盡)
或傑克尼克遜(愛妳在心口難開、終極無間)來念,同樣能使人潸然淚下,
而”人”的部分也是最不能被取代的一個環節了,
就像動畫即使完全撇除了演技與人的參與還是缺少不了人的聲音。
在世紀交鋒中演員的參與是劇本裡頭狠重要的一點,
因為這個警匪故事的敘事方式本身是很有趣的,他反覆的利用謎題與人物來營造出一個詭異的氛圍,
加上一開始穿插的DV錄影畫面,更是成功的將劇情往另外一個方向引導,
而從頭到都以伙伴相稱就成了這一個作品的關鍵句,誰是真正的兇手在呼之欲出之中又有著意外的弦外之音
,而這一切其實又都在一開始就已經說明了,破除了以往的敘事方式和巧思,
是讓兩位影帝都願意加入演出的重點吧。
很多人都衝著這兩位好演員而進了戲院,我也是,
再回頭來思考台灣的環境本身呢,我們有沒有那種可以吸引人的票房明星呢?
不管是演員、導演、監製都好和發展比較成熟的國家相比,
我們一直都是比較缺乏這樣的票房誘因的,而近期內會衝著明星就去看的電影,
應該就是不能說的秘密了吧,挾著歌壇的高人氣而進軍影壇是個好現象,
但怎麼延續下去恐怕才是接下來該思考的問題,
而近期內許多國片的推出在近期看來是種繁榮的復甦景象,但如何讓他不要曇花一現呢,
最近許多電影雖然讓觀眾願意走進戲院,但是叫好不叫座的情形仍然蔓延,
許多上映的國片仍悄悄的下片了,為什麼?
無法掌握觀眾的心和觀眾不願意同理國片的心,會是個關鍵吧,
電影是個求新求進步的大眾藝術,他一直跟著時代的進步在演變,而且像是每一季的流行一樣,
來的沒有道理退去也沒有原因,很難完整的說出一個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的為什麼,
而每部電影都是導演、電影公司籌備已久才嘔心瀝血推出的,
也因此一定經歷了許多的考驗、過程和等待,而也就是這樣的耗費,
才讓時機性失去了吧,如果李芸蟬的作品能夠成功在基因改造是熱門話題的時候推出,
那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如果奇蹟的夏天不是在世界盃的時候完成,還會不會得最佳紀錄片?
今年金馬獎的諸位得獎人如果換成了明年參展,失去了今年的國片起飛與團體性,
那結果是不是還會一樣呢?時機佔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警匪片一直是國片中非常少被討論的議題,我想無非是香港的發揚光大與國內相關條件的不足,
所以一直沒有類似的作品產生,(情義之西西里島算是以台灣為背景的港片)
然而今年有了王小棣的「波麗士大人」產生,明年蔡岳勳的「痞子英雄」也要推出,
這些電視版的作品都讓台灣在警匪片的成績單上開始留下痕跡,
而為什麼我們一直不像國外能有這些作品的誕生呢?我想外在環境的限制會是題材選擇匱乏的原因,
而資金耗費的回收程度更是決定能否付諸實行的關鍵。
沒有環境就想辦法創造環境吧,如果真的夠有熱情夠有才華,
終究是可以完成達到那個成績的,在此也向那些心中有夢想,並且努力達成的創作者致敬,
那真的是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