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對愛情與守候我們應該怎麼定義

近期這種由小說改編的愛情電影越來越多,而班傑明這樣由老年人到小朋友的返老還童過程,
或是像暮光之城等特意的愛情種類,或許都暗暗的象徵著我們對於愛情的不確定性與期待性,
都同步齊進的增長著。

本片最值得一提的,除了演員的精采表現,當然就是那些看不出是特效的特效效果,
如果讓兩個已經有固定年紀的演員化身成生命裡各個不同階段的自己,而又顯得自然,
特殊化妝不是最後的答案,越來越精密的電腦動畫才能完成這樣的不可能任務,
當科技走到了這一步,如何掌握人性微妙就益顯重要。

電影是拍給人看的,那麼故事是與人的交流或是人的演繹,我最近常在想。



木瓜姊妹花

一部非常厲害的音樂電影 以台語為主要創作的音樂家更應該要看

這是一部新加坡的海角七號,(請原諒我運用海的頻率像火鳳燎原使用呂布)
裡面的是很當地庶民文化的元素,那樣的腔調,奇妙的英台語混用、
那種有別於我們耳邊熟悉的起伏,像是海在台灣以外較難獲得認同,
木瓜姐妹花裡面也有很多我們不能真正體會的,
但走進這一扇門,走馬看花都是值得的。

熟悉的台語歌曲總有點悲情的味道,新式的電子舞曲在新意中也有點包袱,
可能源自於根深蒂固的熟悉所以那種感覺就揮之不去,
而本片中的相關音樂曲調都是熟的,內容也是市井小民的悲喜曲,
但那樣的調性和表演方式又非常特別,真的是種截然不同的聽覺感受。

這部片的導演陳子謙是非常厲害但是我們卻還不熟悉的人,
本片的製作水準非常的高,不只是主要的三名演員的表演到位、自然,
場面的調度與歌舞的運用都非常精湛,特別是演員的特質與展現,
在這部電影可以看到我們所做不到的展示。

特色地方文化與現代科技藝術的結合,我們該思考什麼是最台灣的。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掌握了人必經歷的過程 莊嚴而恰如其分的勾勒著專屬的容顏

最近我常說,我還是改行拍a片好了,
對電影也有興趣的朋友都知道我在暗喻著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導演-瀧田洋二郎的豐富經歷,
我想這間接的讓一直練習著拍片,總有一天才華能夠獲得綻放的理論是成立的,
每個人的季節都不相同吧,只是時間與可能的問題。

這部片的處理溫醇又條理分明的闡述著本木雅弘從音樂家,走入了禮儀師所遇到的困難和轉折,
面對死亡與親情的衝突,一切的起伏都淡然而又深刻的打中人心,
畢竟死亡是我們都必須去面對和學習的課題,但是我們絕大多數真正的認識,都是來自於第一次的面臨,
那時候的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情與態度去面對,禮儀師提供了我們很多的思考與練習。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明天的記憶,裡頭的音樂都那麼恰當而又深刻的讓我們在心中不停迴盪著,
而我們對於音樂-電影配樂,能重視到什麼程度呢。



葉問

將武打功夫片提升到了另外一個境界

一直好奇為什麼一部動作武打片能夠入圍最佳影片,呼聲甚高,
而葉問的藝術成就的確實至名歸,她將我們從小認識的所謂武打,提升到了另外一個不同的次元,
即使在相同的片廠拍攝,也展現出完全不同的視野與風格。

類型片是一種電影成熟發展後的現象,香港有幾個大塊的類型是發展已久的成熟狀態,
警匪,武俠,動作,愛情喜劇,所以他會有一個模式,方便去操作與行銷,
對於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是好的,因為有一個模組可以適應,運用,而台灣沒有的正是這樣可以依循、
顛覆的傳統。

還是需要百花齊放才能有新的時代。



非常完美

看到了新的章子怡,新的中國時裝劇

裡頭是有別於以往印象中的大陸電影,就是單純的輕鬆、愛情娛樂,
挑大樑的也都是當紅的偶像明星,整部片的調性是輕鬆愉快的,服裝與造型也都越來越時尚,
褪去了那些所謂的土味,而且剪輯和表現手法都是很新的。

簡單的愛情故事,不複雜的模組組合,套用了新的偶像明星,賣出將近10億台幣,
台灣何時會再現這樣的榮景?



非誠勿擾

語言的趣味與劇情的動人,再度看出馮小剛的實力超群

去北京時,大陸同胞問我看過這部電影了嗎?在台灣當時迴響不大的一部片,
在當地卻好像很火,伴隨著走進戲院時不停響起的笑聲,
和走出戲院後開始說起京片子玩耍與改MSN暱稱的效應,這部電影的成功是無庸置疑的,
而舒淇在裡面沒有刻意賣弄性感,但那種透過螢幕散發出的魅力真是渾然天成、非常吸睛。

我們需要的就是像這樣可以掛票房又會演戲的明星阿!

非誠勿擾或許可以說是徵婚啟事的加強男子對岸版,而有趣的是,
陳國富是本片的原創故事與監製,台灣跨足出去和對岸合作的例子應該會越來越多吧,
而本片即使在台灣也應該是會賣的,但不確定為什麼,相關的宣傳與新聞仍是稀少,
或許難測的兩岸關係仍是個變數吧。

當跨國製作成為了一種必須,我們能拿出什麼相對應的合作籌碼?
幕前???茂後???或是只能提供觀眾來當做市場。



渺渺

是部出乎意料的清新好電影 張榕容真是不簡單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台灣電影,程孝澤只需要專心的作導演,
錢和其他相關的工作人員等都有香港的團隊負責,所以不需要擔心製作的其餘瑣碎,
只要想辦法符合製片對於預算的控制和時間的要求就好了,這是國外電影的正常作業流程,
但是對於台灣電影來說卻還是種新的可能。

就結果論來說,這樣的港資和過多政治因素是帶來了些台灣導演所無法承擔的選擇與後果。

回到電影本身,這部片是個導演意圖和故事都說的很清楚明白的作品,
這個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故事本身的韻味和留白的空間也安排得當,
而張榕容的表現更是貫穿全場的重心,在她的流動之間,
每個角色的完整與豐富性都才能夠彰顯出來,而她的靈活與生動,是近幾年女演員少有的。

製片制是早晚的事情吧,不能說的秘密會成功,製片佔了很大的因素,
如果台灣再走下去都還是一直導演COVER一切,那就真的是不用玩了。



窮的只剩下錢

隱約展現的宗教生命 明確動人的本土現象

印度電影第一個想到的,是壯觀的歌舞場面,
和再怎麼愛都會因為宗教限制而男女主角連手都不會牽到,
而印度的寶萊塢又是全世界電影產量最驚人的地方,貧富差距那麼大卻又人人都愛看電影的國家,
這種地方生產出來的影片究竟會是怎樣,真的令人充滿好奇。

這部片像是把繩子結在同一端的線球,丟出去時看似各自交錯,
走到了後面就會發現一切又都牽連在一起,而這樣的輪迴,不禁讓我想到了宗教和他們的生命觀,
再怎樣的創意與突破,總還是會在自己的文化裡生根發展。

很值得推薦的是裡頭佔據重要角色的富翁一角,在酒館裡時的一席獨唱,
這個段落真的是經典,而故事與角色的發展走到了最後收納為一體時,
更可以看出導演與編劇的巧思,請安穩、開心的看到最後。

人文的關懷與動人,我們可以再做到多少。



魔鬼終結者四

形式重於內容 讓人想回顧過去到底發生了些什麼

這部電影裡頭,感覺比較多程度的,是在解釋一些過去(未來)的事情,
針對劇情的完整度和前因後果的交代是很模糊的,和星際大戰相比,
就是這個第四集有或沒有都沒差,不會對整體的走向產生什麼影響,針對人物角色的定位也是。

所謂商業電影的操弄,就是如何利用賣點來吸引觀眾走進戲院,而近期由於網路等即時媒體的發達,
口碑反而成了電影賣座的關鍵,也就是造勢、明星、宣傳等前置的工程,
儘管能造成短線的票房利多,但是口耳相傳的威力才是能夠長銷的重點,
不然dvd就可以的水準,為什麼我們要走進戲院。

當觀眾不想走進戲院,不想租dvd,連第四台重播都會轉走的情況發生時,
到底,我們的電影出了什麼問題。



天使與魔鬼

原著改編電影的限制 復刻與再創的可能

這是極少數我沒先看過書就看電影的例子,而無形中,
我也找到了為什麼原著改編總是比不上文章精采的原因,當我們先看過了書,
在欣賞電影時彷彿在檢閱他怎麼改編,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都了然於胸的同時,
我們已經無法安心的當觀眾,而是在當一個評審,不是在看電影,而是在挑毛病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看到文字後特有的想像空間與可能,金庸筆下的人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腦中,
擁有著絕對不相同的樣子,像與不像見仁見智,
而這樣的差異與故事的改變往往就是所謂是否改編的好,符合原著精神的關鍵。

近幾年台灣暢銷小說與作品改編成電影的作品也不在少數,松鼠自殺事件、
愛的發聲練習,學伴蘇菲亞等,未來是否會有更重量級的作品被改變成史詩般的巨作,
我很期待。


頭彩冤家

喜劇是文明發展與高度成熟的藝術精鍊

說真的,這種類似換湯不換藥的老梗,已經出現在生命中或電影史裡頭太多太多次了,
然而這樣子的電影就是能夠不停的換出新意,在主軸中隨著時代與觀念的改進演變出許多不一樣的枝節,
繼續吸引觀眾,繼續締造成功。

而喜劇其實是最難複製成功的,因為每個地方的民情不同,幽默的認定也不一樣,
所以找出這種不同中的共通點,就更顯得專業與文化的程度和扎根深淺,
特別是現在這種大家都很苦悶的時間,要讓大家能夠笑出來就更顯得不容易。

這部電影是酒後結婚的兩個人因為中了頭彩,所以即使發現個性非常不合,
也看在錢與法律的份上勉為其難的相處,這個和當我們假在一起的設定,有強制力(法律)上的巧合,
而亞洲區的我老婆是老大等,則多是界定在個人或家族的因素上,
從這一點倒是也可看出東西方文化與觀念上差異的絕對不同。

裡頭扮演女主角同事的華裔演員同時也是面子裡的女兒,
是個有演技和知名度的演員了,為什麼這種討人厭的角色還是需要她的東方臉孔呢,
單純因為這樣才能符合美國現實,還是如此才能符合刻板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news 的頭像
    nonews

    nonews的MUMU

    no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